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登录

评论两极化,《云边有个小卖部》治愈观众了吗?

来源:互联网人气:337更新:2024-06-27 00:00:06

 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并由作者本人编剧执导的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于6月22日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普通青年刘十三在城市中迷失自我,被外婆带回了故乡,在童年好友程霜和外婆的陪伴下逐渐走出往日迷茫的故事。



影片上映首日以超7000万的成绩登顶票房日冠,但影片口碑却出现两极化,部分观众认为剧情节奏拖沓、情节冗长,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风景和亲情戏份充满了治愈能量。


一部主打“温情治愈”系的返乡题材故事为何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评价状况,《今日影评》特邀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冯梦瑶前来评析这两极分化的影评情况。



从文字到影像的治愈力


毫无疑问,《云边有个小卖部》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它集结了彭昱畅周也张艺凡陈妍希王大陆等一众明星阵容,在票房上的确很有号召力;其次影片在中的山水风光,为电影增添了不少美感,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电影的美好世界中。



但冯梦瑶表示“看完影片之后,我觉得没有真正的得到治愈的感受”,影片选择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富有特色的一个小镇去讲述这个故事,但视听层面的治愈力相对浅层,缺乏更加深刻的治愈力。




另外,影片的题材定位不清晰,放在任何一种题材类型下去理解电影主人公的行为和导演的表现手法都有一点问题。


如果作为一个现实题材,观众可能会想看到影片主人公在大城市被挤压异化后,回到家乡之后如何在家乡的土地上重新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片中的刘十三像一个观察者回到小镇,虽然遇上了他的老同学、童年好友等等一些人, 这些人物看似跟刘十三有特别深刻的交集,但是实际上在剧情上面并没有真正让刘十三介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因此观众也没有办法通过刘十三的视角上去产生情感的共鸣,跟他一起去完成一段心路历程的成长。



如果作为一个爱情题材,彭昱畅和周也感情戏不够扎实,影片没有过多讲述这对年轻人的感情以及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铺垫不足,让他们的情感也显得有些模糊。



可以说张嘉佳在剧作创作的技术技巧上出现了一个问题——没有坚定自己的核心表达。原作小说中每个章节都会有一句“心灵鸡汤式”的标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获得治愈,而电影中就缺少了获得治愈的抓手。



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受众不仅仅是张嘉佳小说的书迷们,也会有喜欢彭昱畅、周也的粉丝们,也有对这个题材和故事感兴趣的观众们,所以既然要从小说改编成电影,那就要用电影的方式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这样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和得到治愈。



返乡的风吹到了云边镇


前段时间《我的阿勒泰》《走走停停》等影视作品中都是讲述家乡的故事,一时间“返乡风”也引起了很多都市人的共鸣。《云边有个小卖部》讲述的也是一个返乡青年的故事, 这股“返乡风”还是吹到了云边镇。


但《云边有个小卖部》和《我的阿勒泰》《走走停停》相比,去掉了特别多的小资跟文艺的气质,更容易引起都市观众的共鸣。主人公刘十三的身份设定是在大城市里卖保险的小职员,在城市中迷失自我的状态跟很多现实中的职场打工人很相似,但是可惜的是《云边有个小卖部》里面的诸多情节会有一点悬浮,没有真正地表达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痛点。



同样作为返乡青年,《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的人物成长线就更加清晰,有一个场景是她说没有纸了,巴太就给她割了桦树皮说“如果你真的有情感要表达的话,你不一定非要写在纸上,你也可以写在树皮上”,从这里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李文秀逐渐地变得接地气了,也看到了她的成熟和成长。



所以要讲好一个返乡题材的故事,就要找到返乡的价值所在,通过探讨主人公的人生困境,再从他的选择上让观众看到“生而为人”的核心意义。


在《我的阿勒泰》中马伊俐饰演的母亲就给女儿说“我生你下来不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一句话先锋、前卫、洒脱、自由并且充满哲理;同样在《云边有个小卖部》中的外婆也说了相似的话“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所以返乡后我们去寻找的是什么,这两个生活不同的方式到底对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才是返乡的价值。



故乡情怀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感,发掘它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地让故事充满治愈力,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重新出发的力量。


切换语言
切换深色外观
留言
回到顶部